close
北京有哪些不為人知的佛塔?

古都北京歷史悠久,各個不同朝代都建有造型及風格各異的古塔,雖然歷經歲月的風化和人為的毀壞,但至今仍保存油煙處理設備有樓閣式、亭閣式、密簷式、花式、覆缽式、金剛寶座式、經幢式等各種古塔近300座……




天寧寺塔(圖片來源:北京晚報)



天寧寺塔(圖片來源:北京晚報)



妙應寺白塔(圖片來源:北京晚報)



阿尼哥塑像台中洗水塔(圖片來源:北京晚報)



萬松老人塔(圖片來源:北京晚報)台灣電動床工廠

[原標題]北京最古老的塔有哪些?

2017年11月15日,京杭大運河的標志性建築 北京通州燃燈塔經過一年的大修終於完工,使歷經1400年滄桑的古塔煥然一新。燃燈塔全稱為燃燈佛舍利塔,始建於南北朝北周宇文時期,為八角十三級密簷式實心磚塔。其實,除瞭這座燃燈塔,北京著名的古塔還有很多,比如建於遼代的天寧寺塔、建於元代的妙應寺白塔和萬松老人塔 塔,梵文稱窣堵坡(stupa),原意是墳塚、圓丘,源於印度,最早是埋葬佛祖釋迦牟尼火化後留下的舍利的一種佛教建築。東漢時,佛塔隨著佛教的東傳而出現在中國,矗立在河南洛陽白馬寺中的齊雲塔是年代最久遠的一座佛塔,被稱為中國第一塔,迄今已有2000年的歷史。古人最早對 塔 的稱謂很多,古籍中的 窣都婆 、 佛圖 、 浮圖 等都是指塔。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對 塔 字的解釋即為: 塔,西域浮圖也,從土答聲,土盍切。 古都北京歷史悠久,各個不同朝代都建有造型及風格各異的古塔,雖然歷經歲月的風化和人為的毀壞,但至今仍保存有樓閣式、亭閣式、密簷式、花式、覆缽式、金剛寶座式、經幢式等各種古塔近300座

密簷式磚塔天寧寺塔

到底建於隋代還是遼代

天寧寺塔位於廣安門外天寧寺內,是北京城區現存最古老的地上建築。沿二環路行走在天寧寺橋上向西望去,遠遠地就能看見這座巍峨的高塔。這是一座典型的密簷式佛塔,它的高度與樓閣式塔一樣高大恢弘,但塔簷層數比樓閣式的塔簷要多。密簷式塔始於東漢和南北朝時期,盛於隋、唐,成熟於遼、金,在千百年的發展中形成瞭其獨樹一幟的風格,成為唐代、遼代佛塔的主要類型,其造型多為四角形、六角形和八角形。天寧寺塔即為八角十三層密簷式實心磚塔,整體結構自下而上依次為基座、平座、仰蓮座、塔身、十三層塔簷、塔頂、寶珠、塔剎。

走進天寧寺,可以看到兩塊介紹天寧寺塔的牌子,一塊下面的落款是北京文物局,上書: 天寧寺塔,北京現存最精美的古塔之一,為八角實心十三層簷密簷式磚塔,高57.8米。塔基為方形平臺,底部為須彌座,塔身浮雕金剛力士、菩薩、雲龍等,形象生動 天寧寺塔在整體造型和局部佈局手法上表現瞭遼代密簷磚塔的建築風格,是研究中國古代佛塔的重要實例。1988年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另一塊牌子上則鐫刻有天寧寺的歷史: 隋文帝將供奉的佛舍利分別在中原三十州各建一塔秘藏。法門寺、天寧寺均為其中之一。隋仁壽二年(公元602年),佛舍利入塔。初建時的塔為木塔,有臺階可上,元未寺院毀於兵燹,隻餘孤塔,遼代改建成八角十三層密簷式實心磚塔,塔身高57.8米。塔建於方形磚砌的大平臺上。塔的最下部是須彌座,有壺門浮雕一道,須彌座上面是具有鬥拱勾欄的平座和三層仰蓮瓣,承以塔身。蓮瓣初建時是用鐵制,可以註油燃燈,清代重修後才改成磚塔。塔身四面設半圓形券門,門兩旁高浮雕金剛力士、菩薩、天部,磚柱上浮雕升降龍。所有雕飾,造型優美生動,隻因年久失修,殘損嚴重。歷史上曾經記載,春節時皇帝率領百官到天寧寺燃燈供佛,祈求一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每月初八點燃三百六十盞燈。百姓聚眾觀燈,祈禱吉祥。全塔共懸掛風鈴三千四百個,風作時鈴齊鳴,仿佛編鐘悠遠流長。有古詩為證:燈明三百六十點,最好天寧雲外塔。風撼三千四百鈴,恨無梯級上青冥

從如上介紹來看,天寧寺塔為隋文帝時始建,但據清《日下舊聞考》等引舊籍考證認為,應台中註冊商標始建於北魏孝文帝時,最初的寺名叫光林寺,隋代改稱宏業寺,唐代開元年間改為天王寺,金大定時改稱大萬安禪寺,明宣德年間又改稱天寧寺,明正統年間改叫廣善戒壇,到瞭清代再次改稱天寧寺。而《帝京景物略》等古籍中所記載的建塔時間則多為隋代: 隋文帝遇阿羅漢,授舍利一裹,與法師曇遷數之,數多數少莫能定。乃七寶函,致雍、歧等三十州,州各一塔。天寧寺塔,其一也。 現豎立在彌勒殿前的清乾隆年間《禦制重修天寧寺碑》中也記載: 京師廣寧門外有招提曰天寧寺,中矗浮圖,高十餘丈。考圖志,隋時建,寺曰宏業,有僧藏舍利塔中。 明代學者徐善在《泠然志》中也認為: 天寧寺塔建於隋開皇末,規制特異,實其中,無階級可上。蓋專以安佛舍利,非登覽之地也。其址為方臺,廣袤各十二丈,高可六尺,繚以周垣。南北有門,鐍之。臺上為八觚壇,高可四尺,象如黃琮,塔建其上,觚如壇之數。塔之址略如佛座,雕刻錦文華葩鬼物之形,上為扶闌,闌四周架鐵燈三層,凡三百六十盞 但一些建築學傢根據天寧寺塔的造型具有獨特的遼代風格,認為現存的天寧寺塔建於遼代,著名建築學傢梁思成先生的考證是建於遼代大康九年(公元1083年)。1992年天寧寺塔大修時,又發現瞭一塊遼代建塔碑,記載該塔建於遼天祚帝天慶九年至10年,即公元1119至1120年。如果按照碑記,天寧寺塔迄今也快到900歲瞭。

覆缽式塔妙應寺白塔

北京現存年代最早最大的元代喇嘛塔

妙應寺白塔位於阜成門內大街路北, 為覆缽式塔,又稱喇嘛塔,是藏傳佛教的一種獨特的建築形式。其造型特點是一個高大基座上安置X戰警多鏡頭行車記錄器專業網|多鏡頭行車記錄器|多鏡頭行車紀錄器比較|多鏡頭行車紀錄器推薦|多鏡頭行車紀錄器影片一個巨大的圓形塔肚,頂上豎立一根長長的塔尖。塔頂上刻有許多的圓輪,再安置華蓋和仰月寶珠。覆缽式塔最早出現在北魏時期的雲岡石窟中,到元代時隨著喇嘛教的興盛,覆缽式喇嘛塔也開始流行,妙應寺白塔是北京現存年代最早最大的覆缽式喇嘛塔。

妙應寺白塔曾是元代北京城的一個最重要的地標,如今登上老北京中軸線最高處的景山萬春亭向西望去,靚麗的白塔仍然能盡收眼底。白塔靜靜地矗立在妙應寺中,猶如一尊端坐著的大佛,顯示出一種莊嚴肅穆的氣勢。而當人們走近白塔時,更會為其典雅的造型以及恢弘的氣勢所震撼。對於這座白堵,寺中有一塊牌子是這樣介紹的: 創建於元至元八年(1271年)。尼泊爾人阿尼哥主持修建,並迎釋迦佛舍利藏於塔中。塔高51米,因塔身通體皆白,俗稱白塔。至元十六年(1279年)忽必烈又命以白塔為中心建大聖壽萬安寺 主要建築有門、鐘鼓樓、天王殿、三世佛殿、七世佛殿。1961年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阿尼哥是尼泊爾人,自幼學習梵文和工藝制造技術,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賞識和重用,在元入仕40餘年。至元八年(1271年),阿尼哥采用尼泊爾特有的覆缽式喇嘛塔的造型開始建塔,歷時8年建成,元世祖忽必烈賜名 釋迦舍利靈通之塔 ,並決定為塔建寺。寺院從至元十六年(1279年)始建,於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竣工。《元史 世祖記》記載: 至元十六年,建聖壽萬安寺於京城。二十五年四月,萬安寺成,佛像及窗壁皆金飾之,凡費金五百四十兩有奇,水銀二百四十斤。 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六月,也就是在大聖壽萬安寺建成的80年後因雷擊起火,寺院中的殿堂建築均被雷火焚毀,隻有這座由磚石砌成的白塔在大火中得以幸存。

密簷式塔萬松老人塔

清代磚塔中 包著 元代磚塔

萬松老人塔位於西四磚塔胡同東口,和天寧寺塔一樣,也是一座密簷式磚塔,但身量上要小巧玲瓏一些。塔高15.9米,八角九級,最下面一層是須彌座,須彌座上為九層疊澀磚簷,每層簷下不設鬥拱。在最高的一層上面建有八條垂脊,中間坐落著兩層剎座,座上置寶珠形剎頂。

這座密簷式磚塔為何叫萬松老人塔,其名緣於禪師萬松行秀。明代明河《補續高僧傳》卷十八記載,萬松行秀俗姓蔡,自稱萬松野老,是金代河內(今河南洛陽)人,一生經歷瞭金、元兩個朝代,50歲前是金朝的著名禪師,後31年亦即到他81歲圓寂則生活在元代。萬松行秀15歲出傢,受戒後雲遊天下,對諸子百傢之學無不精通,著有《從容錄》、《清益後錄》、《萬壽語錄》等,他曾被金章宗召見詢問佛道,並詔命其為仰山棲隱寺住持,後來又成為元代開國重臣耶律楚材的師父。萬松行秀的傳記資料有很多,明代有明河的《補續高僧傳》、凈柱的《五燈會元續略》、通容的《五燈嚴統》、元賢的《繼燈錄》,清代有超永的《五燈全書》等,甚至連《光緒順天府志》中也有關於萬松老人的記載: 萬松老人,金元間僧,兼備儒釋,機辨無際,自稱萬松野老,人稱之曰萬松老人 《佛祖統系道影》稱,萬松老人 寂於元定宗元年(1246年)丙午,茶毗舍利無算,門人分塔供養。 在他81歲圓寂後,其弟子為他修建瞭這座磚塔。古塔原來是八角七級密簷磚塔。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重修時加高到九層。1986年,西城區人民政府撥款維修萬松老人塔, 清塔 裡包著 元塔 這一奇觀才被發現。
arrow
arrow

    fsj134s6k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